自己的家人在拘留30多天后被逮捕了,家属如果没有辩护律师的话,可能不知道消息,不知道逮捕原因,同时也会更焦急,想知道:“为什么会被逮捕?是不是情况很严重?”其实,办案机关逮捕并非随意决定,而是法律规定的严格强制措施,背后有明确的适用条件。
根据《刑事诉讼法》,逮捕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事实;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;采取取保候审、监视居住等措施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。简单说,就是“证据够、刑期重、有风险”。
家属最关心的“为什么是我的亲人”,通常与这几点直接相关:
一是证据链条已形成。警方在提请逮捕前,会收集到足以证明犯罪的核心证据,比如嫌疑人供述、证人证言、物证等。这里的“有证据”不要求达到“铁证如山”,但必须能证明基本犯罪事实存在。
二是可能面临较重刑罚。如果案件预估刑期在有期徒刑以下(比如拘役、管制),一般不会逮捕。反之,像故意伤害致重伤、诈骗数额巨大等可能判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,逮捕概率会显著上升。
三是存在社会危险性。这是实践中最易被家属忽视的一点。即使证据充分、刑期达标,若嫌疑人没有逃跑、串供、再犯罪的风险,也可能不逮捕。但如果有毁灭证据、多次作案、身份不明、主犯未到案等情况,警方会认为“放出去不安全”。
常见的逮捕情形还包括:嫌疑人拒不配合调查、在逃后被抓获、有前科且本次犯罪情节严重等。需要强调的是,逮捕不等于定罪,它只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环节。家属此时应尽快委托律师,通过会见了解案件细节,向检察机关提出法律意见,争取变更强制措施的可能。理解逮捕的原因,能帮助家属理性面对困境。